第二层级:“我想要奖赏”。奖赏是良好行为的诱因,但是,高明的老师会告诉学生,当你演奏音乐的时候,表演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赞美,而不是结束之后的表扬。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行为适宜是应该的,不需要为了奖赏。
第三层级:“我想取悦某人”。比如学生在博物馆乱跑,老师会说“你太让我脸上无光了”,孩子长大后便学会了做事情是为了取悦人。高明的老师应该告诉他:“是你在到处乱跑,我只是你的老师,不要想用你的坏行为影响我,你应该为自己负责。”
第四层级:“我要遵循规则”。雷夫对此的理解是,好好学习本身就是学生应该做的,而不是因为有了贴在墙上的“规定”而好好学习。在第56号教室里没有任何规定,学生守则等东西都会记在学生的心里。
第五层级:“我会考虑其他人”。比如,教育孩子不在公共场合打电话,因为会让他人感觉不舒服。教育孩子善于帮助自己周围有困难的人,这样,他们的内心就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世界。
第六层级:“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最难实现的道德境界。雷夫举例说:“我有一个学生长了一头秀发。可有一次她把头发都剪掉了,这让大家都很惊讶。但这位同学说,因为学校里有一位女生化疗时头发都掉了,她把自己的头发献给了那位患了癌症的女孩。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第六层级的道德行为方式。”
没考好不会下地狱
在报告会的现场互动环节,有老师问:“如何正确对待考试与分数的问题。”雷夫说:“考试分数在中国是很大的问题,同时在美国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在拼命地考试。我告诉同学们,如果你们考得不好的话,我再教你们,你们再学一遍。我还告诉学生们,如果你们考得不好,是不会下地狱的,你们的父母仍然会爱着你们,老师也同样爱你们。当然,我也告诉学生们,考试很重要,你们要争取考好。但是,我又告诉他们,许多重要的东西考试是考不出来的,它不能测验诚实,不能测出人的善良心。”
对于应试技巧,雷夫也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如果数学测验有20道选择题,那么第56号教室的孩子会视之为80道题。他们的任务是找出20个正确答案和60个不正确答案。假设我问学生第17题的答案是什么,学生不准回答C,回答的人必须解释选择C的理由,并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不选其他答案。这么一来,孩子们被迫要检查、考虑、分析该考题的所有选项。”
塑造人格重于分数
现在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有家长逼着孩子参加补习,没有多余的时间让孩子玩音乐、演话剧,或是培养其他的爱好。雷夫说:“我不会让小孩上了“两个学校”——放完学又继续去补课。我会建议孩子们去学习很多东西,建议家长试着让音乐、舞蹈和美术融入孩子生活中。接触艺术的孩子会更快乐、更成功,品性也会更好。如果家长总是觉得没时间的话,可以考虑重新安排时间表,一定可以挪出时间来学习艺术。”
雷夫总是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试卷上。第56号教室所重视的重要议题是品格、诚信、道德、胸襟。雷夫说:“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漠视这些人生重要课题呢,或许是因为稍稍提高分数是很容易的,但教导孩子们诚信和道德却是有很大难度的。然而,我们如果想培育非凡的学生,就必须正视他们的人格塑造。”
(实习编辑: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