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教育之“励”,主要意思是勉励、激励,是激发和唤醒。因此我们的主要教育手段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赏识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说明能在教学中进行以“激励和鼓舞”的赏识教育是必要的。
在励志教育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提法,比如“你是最棒的”, 在商界有 “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提法,等等。这些提法都是较具体的人生价值的理念,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但是极有必要提出的是,这里的“最”,可以不是第一,将来也可以不是。但是如果经常这样讲,就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样的提法,是不是志向,是不是符合逻辑,似乎不是特别重要。这种提法的激励和鼓舞效果却是重要的、公认的。
总之,励志教育是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广义教育。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的道德教育,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的赏识教育。
励志教育不可以走偏,不可以成绩为上成绩唯一,要遵循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各种智能,并且给以肯定,给以激励和鼓舞。
二、对《规划纲要》的励志教育角度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④第一部分第二章中写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对国家、用人单位和学校来讲,是人才的方向,而对学生来讲,就是在校时的“志”。《规划纲要》要求,这种“志”,一定要“学生全面发展”,一定要使学生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这种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志”的教育不就是励志教育吗?可见,励志教育已经被国家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进行普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一部分第二章中还写到:“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