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应试教育文化化,素质教育无力。
文化是既成的顽固的。肯定无疑,应试教育在中国已经成为了文化现象。应试教育的文化背景像一个恶魔一样,在鞭打着我们的课程,在控制我们教师,在诱导我们家长,学生的天性被无情的吞噬。教师和家长,成了应试教育这个恶魔的帮凶,学生是应试教育蹂躏的对象。应试教育无视德育、无视素质教育、无视学生成长,在顽固的左右着教育。尽管我们的教学课程设置得很德育很育人,但是,实质上还是受应试教育文化控制着。就像抽烟喝酒一样,应试教育存在的理由不仅是经济利益的诱惑,文化的因素更大,尽管我们知其害且治之。
课题组在“九五”期间就设立了课题“应试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究”,提出“高考可励志不可为志”的论断。因此,励志教育的成功之处,不但在于立志和励志,给人以方向和精神;更在于没有回避应试教育的文化现状,重视学生成长的同时,正视成绩。
意识形态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基础作用,而学生教育又是构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从社会转型期我们存在的严重思想问题和学校德育存在的严重问题看,从应试教育的现实看,励志育人非常迫切,肩负者强烈的时代使命。“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guī yī)学,让生命自己行动”⑤ 。突破应试,励志育人,让学生用自己力量的成长,势在必行。
第二部分 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对励志教育的实践探索,实际上主要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是重视成长和正视成绩的探索,是有效德育和学校发展的探索。也可以讲,是把教育激励用在道德教育、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上的探索。
从“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开始算起,到现在,这种探索持续了15年,有没有成绩。可以自豪的告诉各位,我们取得了可喜成果。四年来在山东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下面向各位代表做一个汇报。
前面已经讲过,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励志教育是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广义教育。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的道德教育,励志教育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的赏识教育。